微信论坛

标题: 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,同学念悼词落泪,会更加珍惜生命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小精灵    时间: 2019-11-12 14:41
标题: 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,同学念悼词落泪,会更加珍惜生命
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,同学念悼词落泪,会更加珍惜生命。近日,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心理中心举办了一场“生命体验”活动。在活动中,有大学生躺进“棺材”,近距离感受“死亡”。体验后,同学们纷纷表示应更加珍惜生命。
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,同学念悼词落泪
但相关视频在网上发布后,引起了不小的争论,甚至有网友恶言相向,认为这对年轻人的心智伤害很大,影响十分恶劣,简直是无聊的闹剧。
尽管人的生老病死难以避免,但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,为何要主动去接触“死亡”?恐怕这让很多人百思不解,也难以接受。从报道来看,此事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,用某种特殊的方法,让学生感受“死亡”的氛围,从而对其形成敬畏感,并更加珍惜美好的生命。按照校方的解释,这个逻辑是可以自洽的,但仍有很多旁观者不认同,如此大的分歧,到底源自何处?

从文化观念上讲,这实际上是由生死观的差异决定的。毋庸置疑,国人对与死亡有关的话题,往往避而远之。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,十分注重现世,而不关心所谓的“来世”,孔子也早有云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死亡对国人而言,意味着肉体与精神的彻底消失,与其关心死亡,不如想想如何更好地活着。但是,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,则与之不同。

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哲学强调人的灵魂不朽问题,到基督教文化兴起后对死亡仪式的重视,再到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中“向死而生”观念的流行,西方文化并不讳言死亡,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“死亡哲学”。

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用“乐感文化”与“罪感文化”来概括中西文化的各自特点,的确,中国人不喜欢谈论死亡,现实生活的苦与乐,已经足够丰富。但西方人与此不同,甚至有年轻人把聚会放在古朴的墓园里,一边喝着威士忌,一边看着墓碑上密密麻麻的信息。

从教育理念上,让大学生感受“死亡”的氛围,了解“死亡哲学”的文化,无可厚非,不能因为一些人因保守观念而制造的偏见就放弃对“死亡课”的探索。与此同时,“死亡教育”的具体形式,倒是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,这才是舆论应该建言献策之处。

如今国内的“死亡教育”特别需要舆论的包容与专业人士的支持。此事能形成舆论事件,就与人们对“死亡教育”的过度敏感与偏见有关。而且,国内“死亡教育”的专业研究还很匮乏,在中国知网上搜索“死亡教育”,仅有603篇文章,其中还有不少属于英文文献,它还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重视。

“死亡教育”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。比如,让学生钻进“棺材”里,有些学生可能观念传统,确实无法接受这种“死亡教育”,教师也不妨留出余地,让学生自行选择,绝不可强制要求。

其次,“死亡教育”理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,作出具体的措施。每个年龄段的人对死亡的接受程度不同。比如,青春期前的孩子对死亡几乎都会产生恐惧,展示过于逼真的葬礼场景,对他们未必有好处。但大学生已经心智成熟,对死亡大致有了些许认知,对其而言,死亡教育应该上升到理论教育、思想引导的层面,让他们形成更加清晰的生死观念。






欢迎光临 微信论坛 (https://bbs.weiwangvip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