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导航
孩子总是“窝里横,外面怂”?教您几招,孩子两面性格不用愁。周末带着我家小溪到小区里玩,几个孩子在一边玩,我们几个宝妈就站在一旁聊天。不一会,来了一个小男生,一把抢走了东东的玩具小火车,本担心孩子会发生争执打闹起来,结果东东只是呆站在那看着那个抢他玩具的男孩,一句话也没有。过了片刻他跑到妈妈身边,委屈地躲进妈妈的怀里。东东妈无奈地说:“哎,这孩子在家是霸王,怎么一出来就变怂了呢!”
其实,很多孩子和东东一样,在家耀武扬威,横的很,一旦出了门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。
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孩子“窝里横、外面怂”呢?
01.家长战线不统一,为孩子“窝里横”提供条件
很多家庭里,孩子犯了错,父母刚想批评,爷爷奶奶就站出来打掩护,认为孩子还小,家长犯不着跟孩子较劲。现在孩子小脑袋聪明的很,摸透了家长的心思,认为不论自己犯了什么错,总会有人替自己撑腰,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家里犯熊。
我的小侄子就是这样。每次去逛超市,看到玩具就走不动路,有些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件了,孩子还要买。被父母拒绝了就开始哭闹,爷爷一看到孩子哭就心软了,立马同意给孩子买。小朋友发现屡试不爽,于是“一哭二闹三打滚”成了孩子对付大人的惯用伎俩。
家长育儿观念不一致,战线不统一,导致孩子在家里变得愈加“横向霸道”。
02.孩子缺少社交技能成为“外面怂”的主导因素
“自我中心”是幼儿普遍的发展特征,他们通常是沉浸在自娱自乐的世界里,不太关心同伴在玩什么。即使彼此接近,甚至分享了同一块场地,也多数仅限于观察一下彼此在做什么,在游戏中也依然没有交集,不懂得合作、互助与分享。
正因如此,孩子往往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,这也导致孩子会在接下来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屡屡受挫,越来越害怕社交。当不顺心时,孩子自然会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。
03.没有原则的溺爱,成为孩子“窝里横、外面怂”生长的土壤
有的孩子习惯了被溺爱,需要的东西总有家人早一步准备好,没有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;遇到问题家长总是冲在最前面,第一时间帮助解决,没有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;家长过度地保护,把所有潜在的困难都提前扫清,没有培养出孩子应对挫折的勇气。
没有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个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。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可以撒泼打滚,家长照单全收,导致孩子在家里越来越有恃无恐、骄横跋扈。
一旦离开家,这些对家人很有效的方法顿时失去作用,孩子感到落差。再加上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,面对陌生的群体,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。这会让孩子不愿意接触外界,害怕与陌生人相处,进而表现得越来越怂。
04.心理补偿的需求,成为孩子“窝里横、外面怂”的导火线
有些成人在外面被领导批评了或是与同事产生了矛盾,不敢做声,却把情绪带回家,发泄在家人身上。大人尚且如此,何况是孩子。
在家里孩子感觉是安全的,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,但是离开家以后,他可能会经历欺凌,可能体会到不公和无奈,出于本能,他会蜷缩进父母的羽翼之下。
但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从没有消失,孩子急需寻找一个出口来释放这些无处安放的情绪。那些对他顺从的家庭成员,自然成了最合适的发泄对象。孩子通过在家里宣泄,寻求一种心理的补偿。
除了这些原因,孩子表现出“两面性”还可能是因为对父母的效仿
有的父母在外面表现的唯唯诺诺,对待家人却很严厉,表现出明显的“两面性”。在父母行为模式的影响下,孩子也会跟着学。
纪伯伦说:你的孩子,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是照见你真实模样的镜子。父母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老师,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这个世界在孩子心中的缩影,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。
面对孩子“窝里横、外面怂”的问题,家长容易犯一些错误,导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。
小心别踩了这些“坑”
01.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
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:“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,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。”在心理学上称之为“标签效应”。当家长轻易地给孩子贴上“霸道”“窝里横”“遇事胆小”等标签时,他就会作出与之对应的自我印象管理,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。
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真的变成“窝里横,外面怂”的人,请不要给孩子随便贴上类似的标签。家长在别人面前无意识的负面评价,反而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。
02.不要把孩子强推出去
有的父母看孩子在外面表现的胆小害羞,心里很急。为了让孩子能快速融入社交,一味地把孩子推出去,让他们被迫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事物。这样做只会加重孩子的胆怯,从心底产生对社交的反感和厌恶,严重的甚至让孩子产生社交恐惧症。
朋友小君的女儿悦悦在外面比较害羞,每次出去,孩子都是站在一边看其他小朋友玩。小君看着很着急,于是把悦悦朝孩子堆里面推,边推边敦促悦悦主动和别人打招呼。孩子吓得直往后退,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再出去玩。
面对孩子的社交问题,家长往往会表现地异常焦虑和担忧,恨不得孩子立马交到很多朋友。但是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,可能他们只是需要多一点缓冲和适应的时间。
03.不要过分指责孩子
有的孩子可能界限感比较强,外加有些慢热,在不熟悉的环境会放不开。但是慢慢熟悉以后,这种拘谨的状态就会得到缓解。
结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一顿指责,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感,本可以消除的界限感再次被强化,逐渐消除的戒备心也重新被加强。
家长只有增强自己对孩子的包容度,才能让孩子的压力得以释放,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至于太紧绷。
此外,孩子犯了错,如果家长当着外人面对孩子进行严厉地指责,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,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。长此以往,孩子做事情会缺乏自信,对自己也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。
想要解决孩子“窝里横,外面怂”,家长究竟该怎么做?
01.适度放开手,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
过度保护下的孩子,家长通常会对他们限制比较多,这也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。孩子不可能永远待在父母身边,迟早要接受社会这个大熔炉的淬炼,需要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。
家长要学会后退一步,给与孩子充足的时间和机会,锻炼孩子的独立性。带领孩子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,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,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,才能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。
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,让别人更好得理解自己的想法是社交的基础,这样才有能力争取得到他人的共识。
02.给爱立规矩,做到统一战线
有的家庭,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“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黑脸”。事实证明,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家庭成员的矛盾和冲突,也给了孩子钻空子的机会。
关于教育的问题,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统一战线。如果存在分歧,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协商解决。在教育孩子事情上要分清主次关系,辅助者不要对主要负责者指手画脚、横加干涉,如果不认可对方的做法可以私下里商量,不要当着孩子面。
有的家长不给孩子立规矩,美其名曰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自由,殊不知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边界感,他们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,哪些事情不该做,于是便用更多无理取闹的任性行为,来试探父母的底线。
在一个家庭里,只有给爱立规矩,孩子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。
03.传授孩子与人交流的技巧,增强孩子的社会能力
用ICPS法,教会孩子社交技能:
ICPS法是人际认知问题解决的缩写,它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.R.舒尔提出的,主要是指通过对话、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会孩子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冲突,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,并且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,从而克服社交恐惧,增强社会能力。
·首先,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和之后的区别,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,激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。
记得之前带着孩子读过一本名叫《生气街》的绘本,讲的是一个叫妞妞小女生,因为喜欢乱发脾气得罪了整条街的人,结果把这条街上的每个人都惹得很生气。后来妞妞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开始学着主动和人打招呼,也学会了分享和乐于助人,渐渐地,这条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,每个人的脸上又看到了久违的笑容。
通过带孩子读这类绘本,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,引导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,学会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。
另外,还可以通过字词游戏的形式展开,其中有六组重要的字词:①是/不是、②和/或者、③一些/所有、④之前/之后、⑤现在/以后、⑥相同/不同。通过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使用这六组字词,帮助孩子感受行为前后的变化,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。
·其次,教会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。
方法一:看图游戏。在孩子看图片或动画片的时候,可以经常问问孩子,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?他的心情如何?比如佩奇和苏茜在一起玩,忽视了旁边乔治,乔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?
方法二:在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,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情感词汇,比如,开心、伤心、生气、沮丧、郁闷等。
方法三:讨论感受。针对某件事情,和孩子讨论一下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感受。比如,孩子把爸爸的电脑弄坏了,看到爸爸回来,躲在一边不敢说话。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,妈妈可以问一下孩子现在是什么感受?爸爸是什么心情?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,体会他人的感受。
·另外,最好教会孩子更多的高级的词汇:
①合适/不合适、②如果/那么、③可能/也许、④为什么/因为、⑤公平/不公平。教孩子用这些词语造句,孩子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高级词汇,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·然后,帮助孩子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
角色扮演游戏:
家长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,还原一下事情经过。比如,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,家长可以扮演那个小朋友,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把每一次矛盾都当做一个找办法游戏来处理,那么每一次的经历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。
·当然,只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,家长还要教会孩子考虑每种行为的后果,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:
①教孩子用“之前”和“之后”的句式来描述事情的经过;
②和孩子一起编故事,家长可以创造一个故事开头,让孩子想象出多种故事结果;
③针对一件事情,和孩子一起想象各种可能的结果,用“如果……可能会发生……”句式进行描述。
举个例子: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孩子欺负了,有的家长会建议孩子打回去,或者跑去告诉老师,但是这些都是家长在解决问题,而不是孩子自己。
如果用ICPS方法,可以这样做:
孩子:林小成打我。
家长:发生了什么事?他为什么打你?
孩子:他就是打了我!
家长:你意思是他无缘无故打你的吗?(鼓励孩子思考事情原因)
孩子:是我先打他的,因为他不让我玩他的玩具。
家长:当你打林小成的时候,他会是什么感觉?(引导孩子考虑他人感受)
孩子:应该很生气。
家长: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玩他的玩具吗?(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想法)
孩子:不知道。
家长:你怎样才能知道?
孩子:我可以问他。
家长:那你去问他吧,看他愿不愿意告诉你。(鼓励孩子搞清事实,发现问题)
当孩子了解原因后
孩子:他说我从来不让他玩我的玩具。
家长:现在你明白他为什么不让你玩他的玩具了,你能想想自己怎么做或怎么说,他才会让你玩他的玩具吗?(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)
孩子:我可以不和他玩。
家长:如果你这样做,可能会发生什么?(引导孩子思考后果)
孩子:他可能不愿意和我继续做朋友了。
家长:你想让他做你的朋友吗?
孩子:想。
家长:你能想个不同的做法,让他愿意继续和你做朋友吗?(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)
孩子:我可以把玩具拿给他玩。
家长:这个办法不错,你为什么不试试呢?
家长在用ICPS法帮助孩子提高社会能力的时候,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惯性,相信孩子,他们天生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。
·除了用ICPS法,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,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与人交流的技能。
家长可以邀请朋友或同事家差不多年龄的孩子来家里做客。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某位小客人很感兴趣,却不知道如何开始,家长可以通过示范教给孩子常用的语言。比如:“你好,我叫***,你叫什么名字?”“我们可以做朋友吗?”“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?”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小朋友逐渐熟络起来,家长要适时退出。
除了孩子在出现冲突或矛盾的时候,可以再次示范处理问题的方法,其余时间可以让孩子自由互动。
渐渐地,可以把孩子带到更加开放的公共场所,慢慢地把主动权交给孩子,让他们尝试与不同的陌生人交流。
另外,家长可以利用幼儿园观摩的机会,观察孩子的表现,和老师进行细致的沟通。请老师在平常的活动中,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互助、分享与合作,给孩子分配更多的任务或更重要的角色,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。
一开始,孩子在外面可能只是站在一旁看别的小朋友玩,还不愿意主动交流,家长切莫心急,其实观察模仿也是一种学习。在平时的生活中,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玩,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,以身作则,不论在家还是在外,都要做到表里如一,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典范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| 回复

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0-5-22 08:35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精选推荐

  • 抖音直播推流码最新获取方法抖音直播推流码最新获取方法
  • 最新抖音探房视频拍摄教程最新抖音探房视频拍摄教程
  • 网站超级VIP,尊享会员免费下载特权网站超级VIP,尊享会员免费下载特权
  • 微信裂变营销系统重磅上线,助力微信营销!微信裂变营销系统重磅上线,助力微信营销!
  • 五款实用的微信裂变营销软件五款实用的微信裂变营销软件

热门排行

会员推荐
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

微信论坛|微信运营|超级VIP|标签云|注册声明|Sitemap|( 浙ICP备14044344号

GMT+8, 2025-1-14 22:35 , Processed in 0.096207 second(s), 36 queries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