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是免费“混圈子”蹭阅读,改成收费了,读者还会买账吗?有网友说,免费的都懒得看,何况付费?付了费觉得不值能退货吗?
2月14日晚,有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篇讨论内容付费的文章,意外地“炸”出了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,“微信公众号的付费测试正在加快”。马化腾的评论最终证实了“微信即将推出付费订阅功能”的说法。
有人感叹:“再不努力赚钱,可能连公众号也看不起了。”
然而,在内容创业风起云涌的当下,这一消息并不令人意外,而是一件迟早要来的事。付费项目已渐渐成为各大内容平台的标配,微博有付费阅读,知乎有值乎,此外还有分答等专门的付费问答平台。因此,又引出另一种感叹:“内容越来越像一种刚需,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。”
在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,好的文章应该获得其应有的价值,付费阅读是帮助高知用户在信息泛滥时代减少筛选信息的成本,为优质内容买单。有了这种付费功能,就意味着赋予公众阅读选择权,公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掏钱选择适合的信息,选择一些真实的、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,就可以形成良币驱逐劣币,形成优胜劣汰,也可以无形地屏蔽掉一些虚假、低俗信息,避免信息泛滥,减少对公众的阅读影响。
付费阅读能够过滤信息垃圾,这让那些深受谣言和“毒鸡汤”之害的人有些动心。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劝慰那些抱怨的人,以前人们都是“付费阅读”的,网络付费阅读在本质上很接近纸媒时代的订阅行为。不同之处在于,以前一次订阅的是一份完整的刊物,通常几百块钱就能包年,将来一次订阅的只是一个专栏,但价格可能并不会比订一份报纸便宜多少。这样看来,知识更加昂贵了。不过,评论也认为这不是转了一个圈又回来了,新媒体时代,一切都变了。假如一位读者每年可以付100元的话,一位作者只需要维护好一个几千人规模的读者群,就可以生活得相当滋润。这也就意味着,除此之外的人群他可以尽情得罪,且跟外边斗得越狠,自己小圈子的凝聚力越强。现在读者选择作者的心态也变了。买文章不像菜市场买菜,价格很难衡量,决定付费意愿的往往不是知识含量,而是其他方面。很多时候,人们买的是圈子:这位作者最对我脾气,这里的同类最多,这里的梗我都能接得上。当然,阅读“圈子化”的封闭化、极端化的趋势仍值得注意。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打造圈子与“混圈子”,在网络时代更突出了,每个人都在小圈圈内刷存在感,得到身份认同感。可是,以前是免费“混圈子”蹭阅读,改成收费了,读者还会买账吗?
有网友还调侃说,付费阅读可以很好地解决低头族的颈椎病,手机控也会减少许多。有观察者认为,能实现付费阅读的,大概也只有学术论文、行业解读、文学作品和其他一些稀缺资源。是这样吗?吃瓜群众不妨边吃边看。
|
|
|
|
|
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7-2-17 14:52